首页 > 文院快讯

创新、究实、求深:应用写作研究的时代回响

时间:2021-11-10 来源:毛正天 作者:毛正天 供图:毛正天 编辑:云顶集团3118acm融媒体 浏览:

经过2020-2021年两个8月的等待,激情三叠,终于在美丽的天府成都充沛地释放,国际汉语应用写作学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作为国汉语应用写作研究的一块新的里程碑卓然而立。本次年会既在天府宇内,又在无际云端,线上线下,百人聚会,千众围观,生面别开。会议延续学会的一贯会风,热情与共,专意学术,主题演讲、大会讨论,云上聚议百余人次,“应用写作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时代功能与价值”的话题在天府大地独奏了一曲别有意味的弦音,发出了应用写作学研究的时代回响。

会议盛况我们共同经历,老友相逢,新人汇聚,以文会友,以辩增情,专心致志的学术交流,就餐延时,午休不休,应用写作研究入梦,抓住每一分钟时间的交流讨论,景在目前,声犹在耳。复盘已属多余,我只摘取三个关键字:新、实、深,做提要钩玄式扫描。

创新。

新,本次会议新的东西不少,新面孔、新题目、新观点,大家都能感受得到。

创新是学术的生命,是学者的不懈追求。学科的进展得益于学术的创新。应用写作作为一个学科,无论从历史看,还是从现状以及未来预期看,都亟需持续不断的创新,用创新的成果筑成学术的高阶。本次会议的成果是对两年来学科学术研究成果的检阅。会议收到的论文和发言集中地反映了学科研究的进展。从总的看,学者们充满了学科热情,体现了较强的创新意识。

一是自觉地将应用写作学科学术研究置于新文科背景之下,以开放的胸怀关联文学、语言学、传播学、史学、管理学以及人工智能等,在多学科知识与智慧的交融下厘定应用写作的内涵,探索创新的品质与元素。冯汝常、周金声、陈慧颖、朱省果、张志华、马秋穗等的论文直接以新文科为题思考应用写作的新文科品质。虽然几篇论文都是取的教学角度,理论思辨受到一定限制,但是看得出来研究者的用心。在他们那里,应用写作学科与新文科取向是吻合没有障碍的,相反写作的综合性,更直接对应新文科的内涵。特别是冯汝常在论文中较好地融合了管理学理论,运用“动力群”理论将应用写作教学与新文科建设很好地统一起来,令人印象深刻。

多数学者积极扩展视野,从跨学科角度借鉴方法论研究应用写作。我曾经在2016年的重庆会议上,以《问题、学理、方法》为题,郑重地提出方法论问题,有什么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术研究,观念错了,落后了,你的学术研究也就会错误、落后,无价值,而观念的革新往往是从方法论的突破开始的,因此方法论极为重要。考察人文学科理论的研究,观念的出新,皆是方法论更新的结果。我每次会议都会留意学者们的研究中出现了什么新词,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学的词汇,而是意味着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出现,一种新的学术范式或学术思维方式的建立。虽然在这方面成果还不多,也还未臻于完善,但当我们看到“具身性”“后真相”“应用场域”“动力群”“学习任务群”“花字”“话语”“大写作”等术语,你一定会瞪大眼睛,有陌生化感受。他们从传播学、管理学、电视技术学、系统论等角度切入应用写作研究,新人耳目。同样的道理,你看到“神话精神与应用写作”的表述时,你也会遭遇思维惯性阻滞,激发思考的。初看题目,可能觉得尺度较大,这两者的内在关系何在?神话是生产力低下与人类心灵强旺生长的产物,神话里的想象是二者错位的结果,神话想象而非艺术的想象,因为它不是有意想象,而是以为世界本来就是那样。所以文学总是不愿意将其作为文学源头。应用写作呢?饶晓明等的论文逻辑是文章后的世界观价值观极为重要,向外呈现的是中华民族精神。那为什么不直接说应用写作与中华文化精神呢?毕竟神话精神是个具体的概念,很多应用写作者与神话并无直接关联,而任何一个汉语写作者与中华文化都是自然的关联。虽然对神话精神与应用写作的内在逻辑揭示还可以更加细密充分,但在中华精神中再找源头,营造惯常思维阻滞,激发人思考也是一种创新思路。

二是及时捕捉生活热点,纳入应用写作研究对象,以研究材料之新标示新。一场新冠疫情,将世界的经济脚步沉重拽住,将人类生活的天地罩上沉重的阴霾,同时将很多应用写作的功用激发出来。学者们抓住了疫情防护的文体使用、信息表述、新媒体传播、公文管理通用等做了精细的研究。特别是港澳学者就大湾区地区疫情相关的应用写作做了认真的学术审视,真知灼见良多。另一突出现象是对课程思政研究的关注,这里以李红秀的论文做得最有意思。这个选题依然持续了他善于选择前卫题目,而又不乏深度的理论思考的风格,他按照文体分类,融入思政,党政公文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事务文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礼仪文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用文书融入宪法法治教育;实践练习融入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同时,给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抓住了文体的特点及写作实践特点,其提炼十分对位。当然人的教育包括思政教育是全息性的,是否应该弄得这样泾渭分明,变成一种过于精准的对应,是可以进一步思考讨论的。

此外,还有如厉向君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里的应用文文种例举略述》,历数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书信、日记、演讲稿、传记、通知、启事、遗嘱、序、新闻、广告、公告、通告等应用文,选题角度有一定新意。当然,文章主要还是列举,只是一种现象描述,还没能深入分析这些应用文和文学在创作上究竟有什么联系?是作为应用文独立存在,还是作为文学的某种要素而存在?须知,文学是一种审美场,一旦生成文学格式塔质,非文学也就变成了文学。结论说:了解应用文对创作有好处,这是一种特殊意义的?还是如要求创作者“熟悉生活”的一般要求呢?解了这些问题,我们又拓开了一条新的研究通道。

创新就是抓住了实践中的“问题”,抓住了问题,就找到了理论活动的对象。马克思有句名言,“问题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新文科背景下,问题不少,风口很多。要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是理论创新的原动力。发现并提出一个问题,也就找到了一个选题;直面和回应一个问题,就产生了一个理论成果,也就是在不断的出新。

究实。

实,是本次学术大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应用写作本就是实用写作,应用写作研究是对写作实用品质的挖掘,儒家学说讲究格物致知,是一种究实精神的体现。究实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品质。本次会议出现了一批实验性的、微观研究的论文,涉及到应用写作文体写作之术,应用写作教学之术等。或是对一条标语的朋友圈传播、或是台风报告写作、或是防疫通知写作、或是投诉信、或是自我介绍写作等微型应用文研究等等,或是主题性教学过程考核、动态过程教学法以及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写作的具体教学项目等等,微命题,实践性,从实到实,以实见长。教学研究类以李晓华的主题性写作教学过程性考核研究为代表,以自身的教学个例加以具体描述,方方面面尽数在列,传销似的教学收效明显,概括处努力从术中求道,当然个例所限,主要价值还是在于实。微型应用文体研究以港澳学者做得引人注目,他们运用实证研究,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半瓣花上说人情,文章做得十分老到。一般而言,学术的选题主要倡导中观题目,宏观太大,微观太小,但是像港澳学者做得如此精细,充分体现学术精神,也是十分难得。在某种意义上,内地的学术研究亟需融合这种研究精神与态度。学会肩负着学科建设的重任,要提倡关于学科的宏观、中观问题研究,也鼓励从究实角度对学术的微观问题做实做精,使之构成学科的重要研究基础。同时宏观、中观问题也需要做实。如所周知,中国文化缺少实证精神,本来“五四”两面大旗中科学排首位,遗憾的是科学之旗很快被换成了激情之旗,结果,实证精神和科学方法仍然成了未曾解决的大问题。后来,随着自然科学领域国际交流的扩大,以自然为基础的科学思维被逐步引进,但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就变得复杂微妙,尤其是学术的急功近利,一宏观、中观就可能少了实证流于空泛。

求深。

求深,是学术研究的追求,也是出新的重要元素。大家应该留意到,万字长文不在少数,虽然不能用文章长短和深度划等号,但一个论题的充分展开和论述透彻是需要篇幅支撑的。这里面从历史维度研究的论文,不仅数量比往届多,而且质量令人点赞。万奇教授的关于文心雕龙原道的为文还是为道的思辨,张江艳的关于“应用文”的历史追溯,周剑之的宋代表文考述、杨景生的《论语》与应用写作关系研究、谭美玲徐洪归的古今祭文变化研究等,在文献梳理,观点考辨等方面颇为严谨,具有说服力。是本次学术研讨会较为重要的收获之一。就本学科而言,这些论文的最大特点是体现了求索精神,追求深刻性,能够做到返回现场,在原典语境提纯概念本义,在传统谱系还原思辨本味。就学科建设而言,我多次强调过研究的各种维度,历史维度是其中重要一种,这里有山川大海和蓝天,天地极为广阔。除了古代应用写作的观念、文体、范畴等发生发展演变,也有近代以来的发生发展演变,还有研究本身的历史等等。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远远不够,强调强化学科学术历史的维度研究,以及学科的哲学研究、跨学科研究以及本体研究等,这是学科的需要,学理的需要。

学科需要深度的学科学术研究,即如当下,写作学堂而皇之有了硕士点博士点,而且已经不是个别高校,随着清华大学对写作课程的重视,很多重点大学已经为写作学科解放思想了,但问题是,写作学学科有不有学科理论的应答,学科的独立研究对象,理论范畴,研究方法能否撑得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求深的学术研究是必由之路。

求深,从本质上说就是学理的追求,研究的深度要体现为理性的高度,精度,停留感性层面的经验体会是不可能有普遍的理性力量的。论理是理论研究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是遵循学术规律的体现,也是理论研究者自信从容的表现。在论理基础上形成的结论,有生命力,有说服力,有感染力,有影响力。我们每次会议强调学理就是基于如此考虑,洪会长的应用写作的天道人道文道也是引领应用写作研究导向深入深刻。在众多的人文社科学科中,写作学是一个已经努力,尚未完善的充满希望的学科,学理的突破是必须的,也充满了意义。我们这一代人处在这个现状中或许有些尴尬,或许有些痛苦,但是我们又是创建学科的人,是一种荣幸,有一种值得。

学科建设是一场长期的前行,是一项永远需要加固增进的工程,一次学术会议的成就有限,只要添砖加瓦就好。现在,正面临学科建设赛跑,新文科已成为学科建设的新时代特征,应用写作学科前期建设或有不足,但新文科恰恰扣合了写作学科的综合多元的特殊品性,有胜过其他任何学科的学科通约性,正可以好风借力,大展身手。学会应该抓住机会,调动海内外汉语应用写作研究者的智慧与激情,建立充满活力的学术共同体,围绕应用写作,做大写作,为建设科学博大的应用写作学科努力!